新闻动态

转载:如何考量新专业?网红咨询靠谱吗?填志愿倒计时招生官有话说|2023招生季新观察

高考志愿填报进入倒计时。不少成绩中等的考生,或会陷入一种“可上可下”的焦灼状态:若考虑“跳一跳”,填报更高层次的大学,可能进不了心仪专业;若希望“挑一挑”,优先选专业,那么院校方面可能要适度降一档。

毕竟,参考往年录取分数线来看,不同院校、不同热度的专业之间,分差甚至相差几十分。而站在风口上的“人工智能+”“大数据+”等专业,更是备受关注。

对此,多位沪上高校招生和专业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给出建议:与其盲目“跟风”所谓的热门专业,不如打开思路、着眼未来,关注一些应社会新需求而生、产教融合程度较高的专业“潜力股”。

顺应社会新需求,一批新专业值得关注

眼下,很多考生和家长关注到人工智能、智能制造、新能源等新兴行业的发展趋势,以及大学为相关新需求而设立的一批新专业。

其实,早在几年前,沪上高校已布局了一批新专业,却部分专业今年恰好迎来了第一批毕业生。那么,昔日敢于第一批“吃螃蟹”的人,究竟出路如何?

上海理工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负责人陈龙教授介绍,该校于4年前成立机器人专业,瞄准的正是面向未来智能产品、智能装备、智能生产、智能工厂、智能服务而涌现的新需求。从就业“出口”看,这个新专业交出了一张不俗的“成绩单”:今年首届50名本科毕业生中,28人于国内外升学深造,其余22人均已顺利就业。

“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有迹可循,智能化就是当下很明显的大趋势之一。”陈龙注意到,很多家长在和孩子一起酝酿志愿时,都会聚焦“智能”这一关键词。但问题是,几乎每所院校如今都有冠名“智能”的相关专业,具体到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时,不少人还是一头雾水。

“其实,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个专业,智能化进程正在深刻改变千行百业,大学也为应对社会新需求,开设了不少全新的专业,建议考生和家长们做一些功课。”陈龙说。

另一所沪上高校招生负责人也指出,不少新专业其实都脱胎于多个基础或传统学科,所以,如果一所院校拥有相关传统优势学科,那么大致可以推断,通过学科交叉而设置的新专业,实力值得信任。

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经晓峰以该校近年“上新”的智能制造专业和复合材料加工专业举例。从首批毕业生的去向来看,仅上海宝钢一家企业今年就“打包”招录了99名应届生,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。上海华虹集团更是早早预订了2024届的优秀毕业生,并将于本月举办校企合作人才训练营,率先“抢人”。

适当关注“保障型”院校和专业,不必计较“分尽其用”

在填志愿的过程中,从各路网红志愿咨询博主、行业网络大V,到“一键填报”智能App……可以说,如今的考生和家长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。其中,一些盛行的论调,如称“生化环材”专业为“天坑”、选择制造类专业未来只能“进厂”“打灰”等观点,也影响了相当一部分考生的选择。

对此,多位高招专业建议,考生和家长如果盲目跟风、对专业不加以细致的研究和了解,仅从专业名称简单粗暴地判断,就很可能错过一些宝藏“隐藏款”。

东华大学复合材料中心副主任黄朝阳建议,填报志愿不能一味听信网上的片面之词。比如,在“生化环材”专业领域,不少专业不仅不是“坑”,就业前景光明,更不乏科技创新的“险峰”。

以复合材料为例,这一专业对口的是千亿级新兴产业链。“诸如民用航空、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研发应用,对高端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。”黄朝阳介绍,近年来,东华大学等沪上高校助力攻关大飞机C919所使用的新材料核心技术;同时,十年来,学校开设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、成立钱宝钧学院,与中国商飞、中国石化、宁德时代、上海华谊等头部企业联手培养人才。每年,该校大三学生都前往企业相关核心部门实习,而毕业生无论深造、就业还是创业,前景都非常广阔。

新材料在新能源行业发展中,也将起到关键作用。经晓峰介绍,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新开的新能源工程科学与工程专业,就以新能源转换材料及系统为主攻方向。此外,结合连日来的招生咨询行情,他也给出自己的观察与建议:不少主打“特色牌”的院校,名气未必大、专业名称也未必蹭热度,但实际上拥有一批紧密结合产业前沿、产教融合程度高的应用型专业。“其实,比起选择‘托底’,即按分数从高到低将学校、专业进行排序,考生和家长不妨关注一些‘保障型’高校和专业,不必计较‘分尽其用’。”

他还介绍,沪上多所市属院校设置的专业,分别对接上海多个“硬核”先导产业,并且每年向各行业龙头输送大量毕业生。对有志于投身新兴产业的青年来说,从中选择一个与自身兴趣匹配的专业,不失为明智的选择。

“从人的一生来看,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占很小一部分,社会所需的职业技能更新迭代非常快。年轻一代面对的挑战是如何掌握未来,这需要他们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,以应对不断出现的社会新需求。”经晓峰说。

转载自文汇报

作者:储舒婷

编辑:吴金娇

责任编辑:樊丽萍


电话:021-67874258

021-67792281 邮箱:cm2011@dhu.edu.cn 邮编:201620

地址:上海市松江区人民北路2999号东华大学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大楼

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图片